返回列表 發帖

簡體字可以登入

各位網友:

    討論區已轉換升級,現在用簡體字亦可登入及發表文章,歡迎中國內地網友加入討論。另外有幾十個已註冊的網友因轉版升級時不能過檔〈以前用簡體〉,請再註冊。
劉師傅

关于印度意念健身术理论建构的思考
胡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部 信阳市 464000 )
前言                                       
   几千年前,印度土著人创建了“禅”这一宗教修行的实践方式。禅,又称“静虑”,指静心思虑的心理状态。[1]它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又从中国传到日本等东亚国家,乃至近代走向世界。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禅”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营养,依据不同的条件,变幻着自己的形态,不断发展出新的理念。
    在印度,“禅”结合印度宗教哲学发展成为瑜伽。
    在中国,禅扎根于中华文化,特别是与儒家“心性修养理论”相结合,演化成禅宗“中国禅”。
    在日本,“禅”依然被看作是宗教修行的手段。根植于对现代社会动荡而高节奏的生活的一种反思,对躁乱而高度物化的社会的一种厌恶与对宁静和平的心境的一种渴望,“禅”更多地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种优雅潇洒的生活态度;一种超脱烦恼的处世方式;一种健康身心的锻炼手段,而被大力倡导。
    唯有“禅”传入科学传统浓厚的西方社会,经过西方社会的科学改良,融合“现代科学”及“人文精神”,脱离“宗教色彩”及“苦行内涵”,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医疗及健身的手段,于是现代“意念健身术”诞生了。
   意念健身术是指人们运用自我思想(意识)来调控自己的身心活动状态,以“守静”作为主要手段,从而进行身体锻炼及品德修养的一种健身方法(概念的内涵)。它已经发展出包括“禅定”(Zen),“静坐冥想”( Meditation ),瑜伽(Yoga ), “超觉静坐”(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自律神经训练法(Autonomous neural training method )等在内的多种形式(概念的外延)。[2]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意念健身术”具有众多神奇的医疗及健身功效,对众多心身疾病具有“防、治功用”,因而风靡西方社会。仅仅在美国,每11个人就有1人长期坚持练习,全美国有两千万练习者[3]
一、意念健身术理论建构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管理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而理论建构则是从观察开始,同时利用归纳推理从这些观察中推导出一个理论的过程。
   常言道:“宗教是科学之母。”那是因为宗教也包含着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受限于古人不够发达的理性与实践能力,于是就发展出宗教的观念和理论来歪曲地解释世界万事万物的亿万现象。伴随人类理性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人类开始逐渐反思迷信,崇尚科学,科学得到极大地促进与发展,于是众多学科纷纷从宗教分离,形成单独的科学学科,古代“炼金术”演化成化学;“巫术”演化成医学;“占星术”演化成天文学……
     任何一种学科是否从其母体——宗教中真正分化独立出来,取决于一个重要的标志或者说前提,那就是看其是否发展出超越旧宗教学说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套理论是否成熟取决该理论形式上的简约性;内容上的完整性;逻辑上的严密性以及实践检验上的真理性。现代化学、现代医学、现代天文学,正是因为完成了这样的科学理论建构,才彻底脱离了宗教母体,真正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现代科学。
    “禅”以及“瑜伽”这样一种最初为宗教修行的手段,因其健身功效而倍受西方社会关注,并广为传播研习。但是,这样一种奇特的健身手段,依然需要从体育学的角度完成自己的科学理论建构,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以彻底脱离其宗教母体,真正发展成为医疗和健身的手段。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针对这种医疗、健身手段,开展过涉及学科广泛,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科学研究,逐步揭示了这类健身手段的医疗、健身、益智功效及良好的社会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思想,提出了一些理论学说,如:第四意识状态理论;压力应激理论等,[4] 使这类手段逐步脱离宗教理论的制约与束缚,日益成长为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医疗及体育的手段,现代“意念健身术”渐具雏形。正是得益于西方广泛开展的科学研究及科学思想的逐步融入,致使“禅”以及“瑜伽”这种源自古代宗教修行的健身手段,在西方社会广为传习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过类似中国伪气功那样危害人类及社会的现象。
   目前,关于“意念健身术”的科学理论建构还处于萌芽阶段,远未成熟。表现为概念缺乏,理论体系尚未完成,内容还十分薄弱。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以及相关科研的进展,都要求我们在整理西方已有相关科研资料的基础上,站在时代学术的新高度,从医疗及健身的角度加强“意念健身术”的理论建构,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完善理论体系,促使其发展成真正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医疗及体育的手段。

TOP

二、意念健身术理论建构的核心问题
    人是宇宙中“身心一体”的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存在。因此,“身心关系”问题始终是人类经久不衰的重要哲学话题。
    意念健身术作为一种人类运用自我思想(意识)来调控自己的身心活动状态,进而促进并维护身心健康的健身手段,其以“心理活动”来影响“生理活动”的实践方式决定了其科学研究及理论建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和思考一个基本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身心关系问题是整个意念健身术理论建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
    身心关系,或者说“灵与肉”的关系,如果上升到哲学层面,那就是关于存在和思维,或者说物质和精神那个是世界的本原,既第一性的问题。具体在意念健身术领域,我们更加关注的则是:肉体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肉体和精神到底是如何和谐统一及相互影响的?人类的心理过程与生理过程如何协调统一及相互产生影响的?心理如何影响人类的生理,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心理调节如何作用于人体健康?心理过程与生理过程统一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等等。以上问题概括地说即意念健身术的“身心关系”问题。
   “身心关系”问题只所以是意念健身术理论建构的核心问题,还因为有什么样的“身心观”,就决定“意念健身术”的理论建构走什么样的哲学路线。
    印度宗教坚持唯心主义哲学的“身心观”。于是“禅”及“瑜伽”这种以“心理”调控自我身心活动的实践方式就彻头彻尾地成为一种唯心主义宗教修行方式。也正是这种唯心主义哲学路线,就必然决定了肉体的卑微性,于是,“禅”及“瑜伽”这种宗教修行的手段便常与“肉体折磨”及“禁欲”相伴而行,甚至将“禅”及“瑜伽”神秘化,宣扬神通说。
    如今,我们则是站在时代的新高度,要将“禅”及“瑜伽”这种“调控自我身心活动状态”的方式彻底演变为一种科学的医疗及体育健身的手段,造福人民的健康事业,我们必须要结合当今时代最先进,最伟大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身心观”思想来建构意念健身术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就是意识的本质。而意识又具有能动性,反作用于物质。这就是意识的能动性。
   马克思哲学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身心观”认为:“在自身生理活动为基础的前提下,人的意识可以反过来影响和控制自身的某些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现代科学证明,人的意志、情感可以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过程。”[5]
     正是由于意识的能动性还体现在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上,中医提出“七情伤身说”(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惊恐则伤肾。);西医发展出“心身疾病说”(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进而发展出“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
    也正是因为“身心关系”问题是意念健身术理论建构的核心问题,西方已做的关于印度意念健身术的科学研究以及理论建构无一不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

TOP

三、意念健身术理论建构的根据、基础与尺度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任何一种理论建构都有历史文化的背景,所以任何一种理论建构都必然是对历史文化的扬弃。
    理论建构时,如何进行批判创新?其批判扬弃的根据、基础及尺度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建构任何一种理论必然要率先解决的基础问题。
    为了确保理论的先进性,任何时代的理论建构都必然要以自己时代最先进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建构的思想根据;以自己时代最前沿的科学发展作为理论建构的实践基础;以自己时代最盛行的人文精神作为理论建构的价值尺度。
    当今时代,我们最先进的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我们最前沿的科学是当代自然科学;我们最盛行的价值观念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无疑是一切理论建构的根据、基础与尺度。意念健身术的理论建构,惟有在此根据、基础及尺度的规范指导下,才能真正建构具有时代前沿性的先进理论。古老的意念健身术惟有在经过“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彻底改造,融合“现代科学”及“人文精神”,才能脱离“宗教色彩”及“苦行内涵”,才能发展成为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体育健身手段,才真正适合当代人健身的需要。
四、意念健身术概念提出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是在一系列概念的形成中,在概念的不断更替和运动中,在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无数转化中实现的。概念总是随着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的进步正是体现在新旧概念的更替和变革上。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形成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的真理性又要返回实践中接受检验。如此循环往复,是人的认识日益接近于客观现实的一般途径。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就是形成和发展概念。
    起源于印度“禅”及“瑜伽”的种种“利用自我意识来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修行方式,虽然因其具有健身益智的功效而被广为传播研习,却始终没有从体育学的角度对此类事物的医疗及健身本质进行归纳总结、抽象概括,形成一种体育的概念来反映此类事物的体育学本质,并作为体育学的研究对象而存在。因此,起源于“禅”及“瑜伽”的种种“利用自我意识来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修行方式,也就从来没有真正作为一种体育的手段而存在过(其健身功效仅仅是以宗教修行的副产品而出现和存在)。实践的发展及学术研究的需要,都迫切要求我们真正站在医疗及健身的角度,在借助西方数十年来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剥离其宗教色彩及内涵,以健康身心为其目的,对此类事物的体育本质进行归纳总结、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使其真正成为医疗及体育的手段并成为体育学研究的对象而存在。
    科学的进步体现于理论创新;而概念创新又常是理论创新的肇始。“意念健身术”概念的提出,是首次从医疗及健身的角度对源起于“禅”及“瑜伽”的这些特殊健身手段的体育学本质进行界定的尝试。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虽然依然有待于学界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商榷,但是,这一概念的提出不失为一种抛砖引玉的大胆尝试;不失为一种理论创新的坚定勇气;更不失为一种提出问题的深刻思考。
五、意念健身术理论建构的首要问题
    概念是建构理论的基石;新概念是建构新理论的肇始。因此,围绕新概念的提出,如何加深人们对于新概念的正确认识及了解,也就成为建构该事物科学理论的前提和首要问题。
    意念健身术这类奇特的医疗、健身手段,有着自己独特的外部形式和内涵本质,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体育手段的显著特征或属性。开展对意念健身术体育学特征的研究,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意念健身术这一概念,是建构意念健身术科学理论体系的前提和首要问题。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进入大科学时代,学科与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日益深入,得益于这一新的科学潮流及进步,体育科学这样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也获得极大的发展,分别建立了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力学等相关研究体育的分支科学。这些分支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于人体——这一宇宙中最为高级、最为复杂的物质存在的了解,加深了我们对体育事物的认知。意念健身术这种奇特的健身手段,必然要经历这些相关科学的仔细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其体育学特征。
    经过西方社会上世纪以来大量跨学科的研究,人们已经积累了众多关于此类健身手段的经验材料,于是相关研究也必然进入到如同恩格斯对18世纪下半期自然科学阐明的那样:“从原来的收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进到整理和分析材料阶段,从原来孤立静止地研究自然界存在的事物及其现象进到揭示其联系和发展的时候。”[6]意念健身术的科学研究也必然进入到通过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对实证科学已经获得的大量经验材料进行归纳简化,抽象概括,建构其体育学特征,进而发现其内部规律和关系的阶段。
小结
    “禅”,古老的身心调节的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终于从宗教走向科学;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从神秘走向平常;从迷信走向理性。在这一演变历程中,惟有加强关于其的科学研究以及理论建构,才能真正实现这一彻底的从宗教修行的手段“禅”演变为体育健身的方式“意念健身术”的转化。因此,继续推进“意念健身术”理论建构的探索与研究,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胡伟(1973——),男,河南信阳市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讲师,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领域意念健身术。

关于意念健身术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yinianjianshenshu

作者单位: 胡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河南信阳市,邮编464000;

电子邮箱:hedahw@126.com

参考文献

[1]方广锠.印度禅[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前言3.

[2]胡伟.中外意念健身术的比较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3] 马丽莲· 伊莱亚斯.冥想渐被美国医学界认可[N] .参考消息2009年6月14日第七版

[4]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PROGRAM:COLLECTED PAPERS>, Masharishi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y Press,1977.

[5]张建映,张跃滨.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42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9—386)

TOP

关于印度意念健身术理论建构的思考

胡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部 信阳市 464000 )

摘要: 起源于印度禅的“意念健身术”,因其独特的健身及对心身疾病的防治功效而倍受当代西方社会关注。然而,这样一种古老的宗教修行手段并不完全适合现代人医疗与健身的需要,仍然需要完成其科学理论的建构,以彻底完成其由古代宗教修行手段向现代科学健身及医疗手段的转变。本文则就印度意念健身术的理论建构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禅定、静坐冥想、超觉静坐、自律神经训练法、瑜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The Thinking 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Body-built Arts by Awareness of India

Wei  Hu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Xinyang 464000, China )

Abstract: The Body-built Arts by Awareness is followed with interest by modern-western society for its effect to cure psychosomatic diseases and promote or preserve health, However, As an ancient method of religion, it can not be appropriate enough for modern human to promote or preserve health. We must finish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Body-built Arts by Awareness to spur it to finish the transition from n ancient method of religions to a scientific method promoting or preserving health.



Key Words : Zen、 Meditation、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Autonomous neural training method 、Yoga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