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推手要義-----程克錦

站長:本文摘自200810號「精武雜誌」。作者程克錦先生是武術名家,中國武術七段、香港陳式太極拳會長等。先生桃李滿天下,不少門生已能獨當一面。程克錦先生也是我的老師。這篇文章將太極拳和推手的技巧和藝術提升到哲學的層次,值得一讀再讀。〉

   
太極拳拳架為體,推手為用,要體用結合。拳架是鍛煉體形和大腦中樞神經的一種功夫,而推手則是運用陰陽哲理拳法而達到知己知彼的對抗功夫。如果練太極拳不練推手,就不會懂得「聽勁」,推手是太極拳的應用。相反只練推手不練套路拳架,則缺少技巧和方法。因此二者是相互補充,缺一不可的。若要上升到太極拳的應用境界,必須「心意着功夫」。

   
「以心行意以意行身」,「心意着功夫」是在一定時間內,隨機處理若干信息,這其中也包括對手在內的信息。推手是信息處理過程中的反應能力,這是聽勁的基礎。這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並加上大腦不斷地修正,由大腦中樞多次反覆,形成特定的模式而形成的。

   
王宗岳「太極拳論」談太極勁也是推手理論,他最後講為什麼練功多年而成效不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即是走、走即是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互濟方當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隨心所欲。」

   
上述說明推手實踐的重要作用。不訓練推手,只能半截子拳,屬於理解了而不去實踐,無法領會太極拳的精微和奧妙。

   
完整的推手,包括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和散手。散手即散打,也叫「亂花」,是太極拳招式和推手方法的運用,是太極拳的技擊精華。

黏勁是太極推手勁的標誌和基礎,可以說沒有沾勁就不是太極勁,而是力。沾黏勁是與夾背、後背圓弧和胸前形成球形的感應,再記合手臂的舌吐,引發對方的反作用能力,而我們則順應其力而產生輕靈而又渾厚的勁。如果說導引運化的動作是「丹田」運化的結果,那麼「沾連隨」就是沾運化出的系列勁。表面上是四種勁,即摪擠按,而實質上是沾黏勁的運化,是意念而不是力,這也是聽勁和懂勁的基礎。「沾連隨」是全憑「心意着功夫」。

   
人體生物力學上說:「人體內所有化學物理變化、人體空間平衡和人的位移都是高級神經活動支配的,肌肉骨骼在某種限度內,可以受人的意志支配而活動。」這裡高級神經活動也是「心意着功夫」。

   
關於反作用力,生物力學認為,「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反作用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它們同時存在,同時消失。」人體處於支撐狀態時,力作用於支點,支點的反作用力作用於人體,這種反作用力叫支撐反作用力。運動中有靜力性和動力性兩種支撐反作用力。

   
人體在靜止狀態下,由於受到重力而產生對支點的壓力,支點給人體以反作用力,它的大小等於重力,而方向向上,與重力平衡使人體靜止,這個反作用力就是靜力性反作用力。太極推手中,一方是用肢體做出動作作用於對方,使對方產生反作用力,可以說是「引」,因為是意識的運化,對方是摸不到的,可以說是「空」。這就是太極黏合勁的精髓所在。連是「斷而復連」,勁斷意不斷;隨是「隨屈就伸」;屈伸是形體運動,但必須有沾勁的基礎的運化。

練習沾黏勁從單手平圓推手入手,以立圓推手為主,配合折叠推手,配合氣沉丹田和丹田內轉。訓練時去悟,才能逐漸使功夫上身。訓練中雙方互相陪練,互相配合,切勿逞強、逞能,因為推手是對抗性運動,稍有不慎會使對方受傷,傷了和氣是武德問題,所以練習中必須禮儀在先,切勿心急氣浮。「心急不能吃熱粥」,不練習5千次〈每個動作〉是不會成氣候的,量的積累才能引起質的變化。太極拳的推手只有堅持沾黏勁為基礎才能出「化拿發打」的效果,以自己的動態平衡穩定,破壞對方的平衡穩定,使對方的重心出於體外。

   
太極推手中的平衡不但是形體和重心的關係,更重要的是陰陽平衡。「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互濟」,要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虛實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過度」;「動靜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有序」。其他如方位取向、開合升降、浮沉黏走也是如此。總之,太極推手若能做到舉重若輕,大巧若拙,追求自然,和諧平衡,則離大家風范不不遠矣。

              2009年4月4

 

 

返回

Copyright c 2003-2020 實用氣功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