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的八大勁路及訓練方法-------程克錦〈上篇〉

《本文摘自程克錦老師的著作「陳式太極推手與內功」,是研究推手和有意學習推手者必讀的精品。》

王宗岳「太極拳論」指出:「由著熟而漸悟懂功,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由此不難看出推手運動中懂勁的重要性。所以要求推手的練習者必須首先全面純熟地掌握推手運動中的主要勁路,而後才能提高自己的推手水平。下面結合多年練功、學習揣摩的經驗及帶練習者的體會,將太極推手及掤勁、聽勁、剛勁、柔勁、化勁、發勁、問勁、封勁等八大勁的定義、理解與提高的方法闡述如下:

1.      掤勁

由太極拳架擠推手中訓練出來的,周身都有的,由內向外成放射狀的擴張力。當身體任何部位受外力壓迫時,都表現出既不丟也不頂、與之完全平衡的力叫掤勁〈這裡是廣義的掤,不是狹義中的掤、擠、按中的掤〉。意思是說與人交手時,當自身某部位受到對方柔勁攻擊時,自己的反作用力始終與對方保持平衡。其動作平衡精度要達到「一羽不能加」,加一羽為頂,減一羽為丟。

2.      聽勁

通過練太極拳架及推手培養出來的周身感覺。一般情況下掤勁越好,聽勁的靈敏度就越高,聽勁好的選手,一接觸對方就能預知對方的意圖,這叫「入骨三分」,也叫「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所以在推手對抗中,聽勁好的選手,總能搶佔先機走在對手前面,使對手處於被動。提高聽勁的方法有:

一.    多練太極拳架。走架時全身放鬆,意要注於神,神要覆蓋全身,關注全身各處細微的動靜,這樣經久練習全身觸覺自然發達。

. 多與各種類型的選手推手,來豐富自己的聽勁經驗。特別要與那些體重輕、技術好、反應靈活的練習者推,不比勁力,專注於對手的勁路變化,來提高充實自己的聽勁能力。

. 多閉上眼睛與人推手,完全依賴接觸部位的觸覺來探聽對方的消息。此種練法能使自己專注於推手,神不外洩。此法提高聽勁能力很快。

3 剛勁

由太極拳及推手中訓練出來的,以丹田為動力源發出來的,一種迅猛的螺旋驚彈力、瞬間的爆發力稱為剛勁。在推手中它是最具摧毀力的重型武器,誰擁有它,誰就有了制勝的法寶。獲取剛勁的方法:

要換勁。先輩一再教導我們,要捨得把自身具有的僵力除掉,激發先天性的自然勁,舊力不除,新勁難生。方法是行拳走架中要求身肢放長且身心寬鬆,要有心求柔,無心求剛,而後柔生剛。這裡說的柔即是指行拳運動中追求身肢放長且寬舒鬆沉的意思。在練拳時,要求全身所有肌肉群及各內外器官都要放鬆下沉,包括大腦活動也須放鬆,促使血液循環流暢。除使身體各部獲得充分的休息外,還能使身體各部獲得充足的營養及能量。自己感覺是以腰為主宰,周身皆處於一種鬆散狀態,甚至連身體周圍都彌漫著這種能量。實際上,身肢放長、放鬆的太極拳運動是一種積蓄能量的運動。人體通過長期寬舒鬆沉的以腰為軸的旋轉運動,就能獲得大量能量,使自己感覺渾身中正圓滿,周身的皮膚好像增厚發麻,好像所有的細胞都在旋轉。所有這些鬆散的物質能量都積聚在丹田裡,在一瞬間陡射出來。這就是太極拳練出來的剛勁,是柔極生剛的道理。

剛勁的訓練方法:

對抗訓練剛勁是把自己從單練及陪練中獲得的剛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並優化提高。為了利於提高自己在推手中剛勁的抖放能力,分為如下步驟進行。

一.    第一階段首先多與比自己水平低、體重輕的選手推,這樣容易用剛勁把對手放倒並乾淨利落,以此來提高你的推手興趣,激發你的訓練熱情。

二.    待第一階段後即進入第二階段,升為與自己體重相近、水平相當的選手進行練習,尋機運用自己的剛勁。

三.    第二階段待到發放自如得心應手時,再提升比自己體重大、水平高的選手推,由輸到平,到嬴,直至能隨心所欲地將對手用剛勁放倒,那你的剛勁就練得相當好了。

4.      柔勁

由太極拳及隨手訓練出來的一種鬆柔的進攻性作用力。柔勁的作用主要有兩點:一是用鬆柔的長勁逼迫對方後退出圈而取勝;二是用鬆柔長勁逼迫對方反抗而產生過頭的頂勁,使其全身僵硬緊張成為一個整體,為剛勁發放創造良好的時機。拳譜云:「見虛不發,見實發」,這裡的實是指用力頂繼而成為僵硬的整體的意思,這裡給剛勁的發放時機定出了標準的原則。反之若對全身空虛鬆柔,發放剛勁對它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柔勁的訓練方法:

一.    行拳定架中「運勁如抽絲」、「運勁如纏絲」、「不得有斷續處」,即指對柔勁的訓練。我認為在行拳走架中,運勁如漏痕,滾動前進遇上障礙繞道前進的運動方法更為貼切形象,易於理解。這就是獲取柔勁的基本方法。

二.    在對抗推手運動中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柔勁,就是在推手對抗訓練中,多用鬆柔的長勁不定向地逼對方,如漏痕般避其鋒芒,專門找尋對方弱點,不定向地逼迫對方,時間越長越好。拳譜中形容柔勁「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就是說柔勁要做到連綿不斷。對抗推手訓練•是獲取最具威脅力的柔勁的最好方法。

                         2009420

 

返回

Copyright c 2003-2020 實用氣功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