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靜的機理〈劉天君----氣功入靜之門〉3

    本書之所以將情緒主要作為體驗對待,是因為在入靜過程中,情緒思維所能把握的主要只是情緒過程的體驗部分,對它的表現部分或許也能有些微小的把握〈如面帶微笑〉,而對於它的生理部分則完全不能把握。這和感覺思維過程中思維只能把握感覺體驗的變化,而對感覺變化的生理機制一無所知一樣。

    情緒思維是以情緒體驗、即情緒物象為思維材料的具思維形式。入靜過程中情緒思維的機理與感覺思維的機理是相似的。情緒思維的發生發展過程也是由主觀意念誘導和駕馭的,也有抽象、形象到具的轉化過程。入靜情緒心境的誘導往往在入靜前的準備工作中就開始了。例如站樁功的一項要求,就是在閉目入靜前平心靜氣,默對長空,靜立片刻。   

    這其中當然有對呼吸和意念的調整,但最主要的是安定情緒。而這時調整情緒的方法,即是以頭腦中安定情緒的意念來誘導出安定情緒的體驗,而在有了相應的體驗後,又逐漸深化之。這樣一個思維操作情緒的過程與思維操作感覺的過程是完全一致的,只要參考感覺思維中的有關論述就完全可以理解,沒有必要重複介紹了。以下主要談一談情緒思維與感覺思維的區別與融合。

    首先,情緒體驗和感覺體驗有若干不同的特點,例如,感覺體驗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整體的。腰庝、腿疼、手指發麻,這是局部的;而失重感、忘我感、平衡感多是整體的;飢渴等機體感覺或內臟感覺,大概也應算是整體性的。情緒體驗就不同了,它總是整體性的,而不能是局部的。沒聽說有人手或腳感到很恐懼,或背部感到愉快的,恐懼或愉快都是整體的。

    但這種情緒體驗的整體性似乎又不像平衡感、運動感那樣多少有些肢體感覺的傾向,它更像是機體感覺或內臟感覺。因此,在情緒思維活動中,思維對情緒規模方面的操作就不包括擴張或壓縮其範圍的內容,而只注重於操作其程度的增減,例如保持低強度的心境狀態,不使之出現激情或應激狀態

    在情緒體驗中,情緒之間種類的區別亦不像感覺種類之間的那樣清晰。痛、、酸、麻、脹等感覺即便很輕微也很易區別,不會把痛混同。情緒體驗就不然了,較為強烈的情緒當然不難區分,例如憤怒和快樂;但細微的情緒,例如輕微的遺憾和略有失望,大概就不那麼好辨別。

    人們之所以把所有的情緒體驗歸為愉快及不愉快兩大類或兩極性,也說明了各種細緻情緒類別的界限是比較模糊的。這一點使情緒思維中對情緒類別的辨析,不必像感覺思維中對感覺的辨別那樣精益求精,只要囫圇吞棗就可以了。這樣,駕馭情緒類別之間的轉化,也就隨之比較簡單了。

    另外,在情緒調節中,面部表情,呼吸運動乃至肢體的姿式和展程度都能有直接作用。眉頭舒展,呼吸平緩,肢體安和都能夠直接促進良好情緒的產生。但這些對於感覺卻沒有直接作用,頭痛的時候,即使眉頭鬆開了,痛也還是痛。情緒與上述一些行為活動的有機聯繫,體現出了它的行為特徵。因此在入靜過程中調節情緒,調整行為活動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而不僅僅依靠情緒思維操作。

    總之,情緒思維比感覺思維要簡單一些,只限於駕馭情緒的主要類別和強度,且它還可以得到一些行為調節的幫助。故情緒思維和感覺思維雖然總的機理一致,但細節上內容上還是有不少差別的。

    下面我們來看看,情緒思維在入靜過程中有那些獨特的作用。

    情緒與抽象、形象思維活動,尤其是與形象思維活動的聯繫十分密切。我們聽到動人的演說或看到壯觀的場面,情緒就會激動起來,而且在回憶中再現這些場景時,仍然會感到熱血沸騰。那麼反過來,起伏不定的情緒也往往會加快思維的節奏,打亂思維的邏輯,導致思緒萬千。

    因此,在入靜過程中,情緒的波動和雜念的多少是結合在一起的。心潮難平則雜念紛紜,心緒平定則雜念消逝。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安定情緒即是排除雜念。入靜的操作貲踐也已經證明,從安定情緒去排除雜念,往往事半功倍;而只是就事論事地排除雜念,來一個堵一個,不去平息起推波助瀾作用的情緒因素,是難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另外,我們已經知道,淡淡的輕鬆愉快的情緒心境在入靜境界的構成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它常如底色和背境一樣襯托在感覺體驗之後,奠定了入靜境界的基調。如果把入靜的整個境界比作深邃的夜空,那麼,情緒體驗猶如廣闊的深藍的蒼穹,而感覺體驗則是這蒼穹中閃爍著的點點繁星和出沒於雲海之中的清冷的明月。

    情緒還帶有行為色彩而能夠直接影響調息和調心活動,因此還可以從這兩側面上影響入靜的進程。例如平息情緒即可平靜呼吸等等。

    情緒思維有其獨立性,但更多的是與感覺思維關聯在一起。在入靜過程中,情緒體驗和感覺體驗融合在一起,共同構成入靜境界的體驗。感覺之星月往往沉沒於情緒之夜空中,融化開來,均勻分佈在寥闊蒼穹的每一角落,與之合二為一。入靜之初,「靜」是最常用的誘導意念,和靜這兩個字選的是太妙了

    妙在那裡?妙就妙在它們是雙關的,鬆靜既可以是感覺,也可以是情緒,它們既是感覺的誘導意念,又是情緒的誘導意念,真乃事半功倍,一箭雙雕。由此可見,情緒思維和感覺思維在最初產生的時候,就是雙胞胎。入靜層次的最高境界「恬淡虛無」、「物我兩忘」也一樣,也是二者融的境界。故在入靜過程中,情緒思維和感覺思維的關係始終是合大於分的。我們在論述其中之一時,往往也就同時論述了另一個。

    由於在入靜過程中感覺思維比情緒思維複雜,感覺體驗比情緒體驗鮮明,感覺變化比情緒變化豐富,因此在討論入靜的思維操作機理及過程時,以感覺思維作為代表,把情緒看作是感覺的伴隨者,把情緒思維看作是感覺思維的伴隨者。但這並不意味著貶低情緒思維的價值或抬高感覺思維的作用,而只是為了避免叙述的累贅和講解的重複。

入靜中情緒思維更重要

    站長的話:在練功入靜過程中的各種感覺大多是自然出現的,雖是多種多樣,但總離不開「舒服」和「不舒服」兩大類。入靜中的感覺不會是自己「想」出來的。假如產生了不舒服不愉快的感覺,特別是慢性病患者,如練功者因此害怕,不良感覺將會加深加重,也將同時導致疾病的加重!有什麼辦法呢?這時就要利用情緒思維來拯救操作者:你相信自己的疾病一定會因練功而逐漸痊癒,你在情緒上反而樂於接受不適的感覺,而不適的感覺往往因而弱化了、縮小了。這就是情緒思維的重要作用!

                    2014119

Copyright c 2003-2020 實用氣功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